“楊澄甫定型架”:
給太極拳插上翅膀
康戈武
“楊澄甫定型架”的出現,給太極拳的發展插上了翅膀,在太極拳運動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推廣太極拳有著重大的意義。
而今,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拳式標準編制的“(24式)簡化太極拳”已普及到了世界各地。所以,不管是曾經的北京天安門廣場萬人太極拳集體演練,還是海南三亞萬人太極拳集體演練等活動,練習者們雖然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但他們不需事先進行排練,集合起來就能隨著簡化太極拳的音樂韻律整齊地進行練習,體現了拳架“標準化”對于普及傳播、相互交流、集中比較(比賽)等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1936年,中國武術隊隨參加第二屆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到德國表演。表演節目中就有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標準的集體太極拳。國家武術主管部門發布推廣的簡化太極拳、48式太極拳、綜合太極拳競賽套路、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用于普及和競賽的套路都是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標準編定的。這是楊式太極拳由楊式太極拳傳習者自發傳播,進入了由國家組織推廣的新里程。
“楊澄甫定型架”產生的原因
太極拳的基本拳架被稱為“楊澄甫定型架”,并且被武學同仁廣泛接受和采用。這一約定俗成的現象,大致是以下緣由所促成。
其一,以楊澄甫先生口述練法并以他演示的拳照為插圖的書共有三本,一是192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太極拳術》(署名作者陳微明),二是1931年由文光印務館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署名作者楊澄甫),三是1934年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署名作者楊澄甫)。
楊澄甫先生于1936年逝世,《太極拳體用全書》一書是楊澄甫先生在世時的最后作品。他在此書的《自序》中說:“顧陳子(陳微明)之書,僅述單人練習之程序。且翻閱十數年前之功架,又復不及近日。”楊澄甫先生從技術體系和功架拳照兩方面認可《太極拳體用全書》優于以前著述和拳照。加之《太極拳體用全書》是“蓋棺定論”之作。因此,以《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功架拳照為“楊澄甫定型架”,是自然而然的歷史性論斷。
其二,楊式太極拳自楊露禪初創,經其子徒輩努力修改完善,至其孫楊澄甫,集三代人實踐和研究成果修訂成的拳架套路,既保持了楊式太極拳的傳統特色,又在民眾中得到了頗為廣泛的推廣和普及。
楊澄甫先生在《自序》中回憶太極拳起初的傳播情景時說:“余始則授徒舊都,……更南走江淮閩浙間。……歷十余年,而太極拳之風行,自河南北,及于江左右,甚且粵水之濱,習之者亦大有其人矣。”楊澄甫拳架既有深厚的家學基礎,又經實踐驗證,受到傳習者的青睞,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由此奠定了楊澄甫定型架作為楊式太極拳基本拳架的基礎。
其三,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以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功架拳照為依據,修訂出版了《楊氏太極拳》(85式),創編出版了《簡化太極拳》(24式)。也是這個時候,國家體育(武術)行政管理部門,確定以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展示的拳架,作為楊式太極拳的標準拳架,并以其拳式規格為動作標準。
楊澄甫在練拳
“楊澄甫定型架”的重要意義
“楊澄甫定型架”的出現,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太極拳自身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久遠的學術意義。
從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方面看,歷經了19世紀末列強侵略的華夏有識之士認為,國運衰弱,與國民體質衰弱有著直接的關系。1919年,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為精武會十周年紀念特刊《精武本紀》作的序中提出,弘揚技擊術(武術),“于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系”,他還相繼題留了“尚武精神”“強國強種”等墨寶。
曾任西北軍代總司令的張之江認為,“國家之所以衰弱,完全因為我們把與國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在不競爭不能生存的二十世紀舞臺上,武化與文化是應該并重的”,“要救中國,絕不是單單空談文治所能達到目的的。一定要使全國的國民奮武、講武、競武,才有希望”。于是,他提倡尊武術為“國術”,強調“練習國術的大目標,就是強種救國”,并于1928年發起成立了由舊中央政府直接領導、直接撥款的“中央國術館”。他告誡中央國術館同志說:“本館最大之使命在謀身體之強健,務期達自衛生存、強種救國之目的。”(見《張之江言論集》)其后,全國各省、市、縣,大都成立地方國術館,而且由省長兼任省國術館館長,市長兼任市國術館館長,縣長兼任縣國術館館長。
當時,在社會重視體育鍛煉價值、倡導發展體育運動的呼聲中,還出現了體育的“土洋之爭”。
所謂“洋體育”,泛指從西方舶入的體育運動項目;所謂“土體育”,泛指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固有的民族體育運動。“洋體育”與“土體育”的提倡者之間相互質疑,甚至相互貶毀。
首次披露“楊澄甫定型架”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正是在爭論期間出版發行。該書告訴大眾,太極拳有著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文化特色,以身心放松和柔勻緩慢相結合的運動特征,以自然呼吸和腹式深呼吸相結合的有氧代謝方式等特點。這些特點,區別于“洋體育”以西方文化為基礎,運動時身心緊張且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其呼吸方式以無氧代謝為主等?!短珮O拳體用全書》披露的“楊澄甫定型架”,凸現了“土體育”的特點和鍛煉價值,提升了“土體育”與“洋體育”爭奪生存空間的實力,增強了“土體育”與“洋體育”并駕齊驅一同展示世界體育全貌的信心。
于是,人們不僅明白了太極拳這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土體育”的價值所在,更知曉了太極拳還有著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從太極拳自身發展的需要方面看,“楊澄甫定型架”問世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自楊露禪、楊健侯、楊澄甫,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范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歷程。
由于太極拳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采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于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會導致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短珮O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只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炫聰明,妄加增損。”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 ”。
楊氏祖孫三代及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會因為前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變化。若不進行必要的統一,再一代代轉傳下去,失去楊式太極拳架的“原生態”將是難免的。要統一,必須有個標準,“楊澄甫定型架”就承擔了這個作用。楊式太極拳從沒有統一標準到強調“無二法門”的統一標準,應該說由此進入了規范化發展的新里程。
楊澄甫習拳照
“楊澄甫定型架”影響深遠
“楊澄甫定型架”問世后,極大促進了楊式太極拳的發展,正是因為通過“定型”定出了標準。
《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將這個“標準”稱為“常度”。作者在《例言》中說:“太極拳之主體,貴在動靜有常。故練時舉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運動之輕重,進退之伸縮,氣息之宏細,顧盼之上下左右,腰頂背腹之俯仰,須知各有常度。”知道了“常度”,也就是明確了“標準”。傳授者都按一定的“標準”去教,練習者也都按這一定的“標準”去練,就能將拳架和拳式保持著固定的標準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注重“標準化”是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準則??鐕镜娜蚧l展,奧林匹克運動的全球化發展,都是以“標準化”為基礎的。產生于昔日農耕文明環境的武術,多以家族傳承、分散練習和個體練習為主要形式,大多缺乏“標準化”的“定型架”。而楊式太極拳因“楊澄甫定型架”的出現,從此走上了標準化發展的道路。
參加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的中國武術男隊
談到“定型架”“標準化”,雖都含有繼承和遵循的意思,但與百花齊放、發展創新卻是相互統一的。定型拳架所包含的技術標準,是這一拳種流派的基本要求,是基因。同一拳種流派內的百花齊放,是在保持該拳種流派的基本要求,即保持該拳種流派基因基礎上的不同運動風格的繁榮。
發展創新也是在保持該拳種流派的基本要求,亦即保持該拳種流派基因的基礎上的創新。如果丟掉了基本要求,也就喪失了根本的基因,這樣的創新,是沒有根基的變異。
總之,同一拳種流派的傳習人,在遵循該流派共同的基本標準的前提下,也應該去發展自己的個性風格,以原有的基因為種子,培育出新的成果。
“楊澄甫定型架”的出現對太極拳的普及和發揚光大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