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文章來自“國酒地理”——中國國家地理旗下品牌??磥?ldquo;地理”真的是無所不在。
從邯鄲磁山文化“粟”的起源,到當代邯鄲各系列酒,介紹很全面,配圖也很美。“邯鄲白酒江山圖”中,好多邯鄲酒沒有聽說過,好像也有所遺漏。
宣傳邯鄲的文章,支持轉發一下。
地處河北省南部的古城邯鄲,佇立在廣袤的冀南大平原上。八百里太行屏蔽在西,隋唐大運河蜿蜒在東,千年漳河橫亙其南,眾多歷史文化遺存星落排布,共同撐起千年古都的宏闊格局。
這里有著8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158年建都史,燕趙大地的千載釀酒源流與清晰傳承,亦深藏在這座古城之中。
以多次重修的武靈叢臺為主體建筑建造的叢臺公園,這里也是秦王嬴政出生地。
邯鄲也是一座擁有數千年積淀的名酒之鄉。早在7500年前的磁山時代,這里的先民們就已開始用粟釀酒;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人們汲取滏水河畔清冽甘泉,釀出了揚名諸侯列國的趙酒;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齡、岑參等均先后踏足過這里,留下眾多歌頌邯鄲酒的詩篇;公1750年,首次南巡途徑此地的乾隆帝登叢臺、品美酒、賦詩詞,寫下了“邯鄲自古佳麗地、美酒十千醉不辭”,對邯鄲美酒極盡褒獎。(資料來自叢臺酒官網)
今天,國酒菌帶大家走進這座太行山下佇立千年的河北酒城邯鄲,解讀中國釀酒密碼,領略深厚的酒文化。
河北邯鄲,磁縣一家酒廠的高粱原料。
攝影/
西靠太行山脈,東臨滏陽河的邯鄲,剛好處在山河四省通衢的核心C位。這里既有太行山的巍峨雄渾,也有大運河的澎湃包容;既得到千年漳河水的奔流潤澤,也深受華北沃土的萬年厚養。
邯鄲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歷史文化名城邯鄲在中國版圖上如此獨特,與川西釀酒帶得到橫斷山脈庇護一樣,邯鄲得到了來自太行山的加持。圖為在太行山間流淌的漳河。
攝影/王振軍
中華酒源在磁山
在邯鄲的時間軸上,是一串長長的古老記憶,無論八千年前的磁山文化,三千年前的早商文明,東周時代的趙文化,還是魏晉詩酒文化,亦或是大名府運河文化,在整個燕趙大地均可謂獨領風騷。對于“千年不易”的邯鄲,酒的故事自然要從磁山文化開始說起,這里有華夏7300年酒史的源流,中國釀酒基因密碼也深藏在這里。
磁山,中國粟酒搖籃,粟酒的釀造開啟了中華飲食文化新紀元。時至今日,磁粟春黃酒依然以小米(粟)為主要原料,延續著7000年前的釀造工藝。圖為磁山文化遺址考古出土的粟(距今5500年,河北武安磁山),攝于中國農業博物館中華農業文明陳列。
攝影/海峰
與西方果酒不同,中國幾乎一直是谷物酒占據絕對主導。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糧食是釀酒的第一要素,現今多數研究學者也持有類似觀點,有人甚至認為,只有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糧食剩后才開始釀酒的。
現代考古證明,河北白酒最早的發祥地在邯鄲,武安市境內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剛好具備了釀酒的條件,這里曾發現最早的釀酒原料“粟”,且出土量相當可觀,達到驚人的十萬斤。
磁山考古遺址發現的儲糧窖穴是全國乃至全世界迄今發現的粟儲量最多的糧倉,可謂“天下第一糧倉”。這些粟的儲存方式主要是通過灰坑進行,灰坑的形狀多為長方形或橢圓形,尺寸和深度各異,其中堆積的粟厚度從0.5至0.6米到最厚的2.9米不等。通過對腐朽糧食與新鮮糧食的密度之比進行分析,專家推算出磁山遺址目前所清理的儲糧灰坑內,粟的存儲量可達100多立方米,折合重量可以十萬斤計。
圖源/來自網絡
光有糧食還不足以證明一定有酒的存在,酒器的出現與否就成為了關鍵證據。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制酒器——小口長頸雙系壺,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的陶質酒壺”,成為釀酒、飲酒的有力證據。(魏堅. 中國古代釀酒的考古學觀察.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學者就此認為:“磁山(文化)時期已具備了曲蘗釀酒的條件”,“把我國谷物釀酒起源定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之中是比較合乎實際的。”
《河北省酒文化志》也認為,考古學的發現結合周邊地區文物佐證可以斷言,河北地區至晚在磁山文化時期已經掌握了人工釀酒技術,并且已經開始利用谷物人工釀酒(《中國食品報》2021年11月16日05版)。
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紅陶小口瓶,攝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
攝影/樊甲山
充足的原料+大量的釀酒、飲酒器具,磁山文化時期已經具備了人工用谷物釀酒的充足的物質條件,早在距今約8000年至7600年前就開始了酒的釀造,“粟之都,酒之源”實至名歸。
傳唱千年的趙武悲歌
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被歷史地理學家們稱為“盛產古都的大走廊”,而邯鄲剛好位于這條走廊之上。這里既沒有西側山區的狹窄逼仄,也沒有東邊黃河泛濫帶來的隱患,從古至今都是最安全的陸地港灣,因此毫無意外的成為了先民定居之所,并在這里實現了財富的穩步積累。
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在其英文博士論文中,將這條擁有眾多都城的地帶稱為“古代太行山東麓大道”。
自殷商遷都朝歌(河南鶴壁境內)開始,邯鄲一帶成為大邑商的畿輔之地,迅速得以開發。此后的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將都城從晉陽(今太原)遷往邯鄲(今邯鄲市區及西南郊),這座城市迎來了第一次高光時刻。以邯鄲為中心,趙武靈王締造了胡服騎射的偉大改革,趙惠文王實現了富國強兵的輝煌。
邯鄲“叢臺”之名同樣來源于趙。趙武靈王在位時期,于王城北部一帶建造了氣勢宏大的宮廷苑囿,稱“叢臺”。古人形容叢臺勝景時說:“臺上弦歌醉美人,臺下揚鞭耀武士。”千百年后依然可從中窺見趙國的繁榮強盛。
根據清順治三年刊印的《邯鄲縣志》載邑人張濩的序,認為“邯鄲”一名最早出現是在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得名距今超過2500年。圖為邯鄲趙王城遺址。
此時的邯鄲與燕都薊城、齊都臨淄、魏都大梁,同為天下富庶之地,而作為南北交通樞紐的邯鄲,更成為名噪一時的“時尚大都”。家喻戶曉的“邯鄲學步”故事,直觀反應出了當時人們對這座大城時尚生活方式的追逐與模仿。而為宮廷釀制的“趙酒”借助這股風潮開始席卷諸侯列國。
貴族們的需求成為推動酒業發展的第一重原因。
《邯鄲縣志》載:“邯鄲城西酒務泉。其水甘洌,昔趙王于此釀酒,醴厚香醇,名揚諸侯列國”??梢?,自春秋戰國以來邯鄲即以酒香而聞名天下。
趙都邯鄲全景圖。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怎么也想不到,兩千年后自己的趙都邯鄲會與燕都薊城(今北京)相差如此之遠,甚至將省會拱手讓給了被自己一手滅掉的中山國(今石家莊)。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5年02期
邯鄲的輝煌延續了數個世紀,直到漢代仍是“五都”之一,是北方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自趙都興建(公元前386年)至北周鄴城被毀(公元580年),邯鄲作為華北地緣中心持續了966年。
發達的城市經濟成為釀酒業繁榮的第二重原因。
魏武揮鞭的鄴下暢飲
從漢末到魏晉,華北的地緣中心向南移動了一小步,來到了漳河岸邊——邯鄲故城衰落之日,恰是北朝鄴城崛起之時。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大規模營建鄴城,自此開啟了九龍風雨聚漳河的北朝民族融合的宏闊序幕。此后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后建都于此,雖然時間加在一起僅有126年,卻依然讓鄴城有了 “小六朝古都”的美稱,并直接催生了詩酒文化的鼎盛。
河北邯鄲鄴城博物館,北朝鄴城復原沙盤全景。
攝影/田曉曉
由于北朝胡風日盛,大開酒禁,允許民間自由釀酒,酒業開始迅速興盛起來,上至皇室貴胄,下到普通百姓無不飲酒,一個狂獵的豪飲時代到來了。加之魏晉名士出于逃避現實的無奈,多放浪形骸,嗜酒酣醉,飲酒之風大行其道,從曹魏鄴下之會,到西晉竹林雅集,再到北齊群公高宴,數百年間酣暢飲酒場景不勝枚舉。
士族們的推崇成為酒業繁榮的第三重原因。
運河撐起的酒城大名府
隨著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鑿通(公元608年),邯鄲東側的大名府憑借運河之利地位陡然加重,特別是中晚唐成為魏博節度使駐地后,其戰略地位更是與日提升,最終一躍取代鄴城成為新的地緣中心,并重新開啟了另一段酒的輝煌。
宋遼金對抗之后,大名成為了繼邯鄲、鄴城之后保衛汴梁的重要陪都,也是對抗北方軍事勢力的重鎮。圖為河北省邯鄲市大名府故城。
大名滴溜酒傳統釀酒工藝成熟于唐初。相傳武周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北方契丹攻陷冀州,河北告急,武皇啟用狄仁杰為魏州(治今大名)刺史。狄仁杰體察民情,政通民和,百業興旺,釀酒作坊也重新興盛起來。其中位于東城門口的衛河岸邊,有一家張氏酒坊釀造的“滴溜酒”,深受狄公偏愛。張家造酒取河泥造池,用雜糧谷糠為料,分季填池,雙月輪盤,以木薪為火,籠屜蒸糟,蒸出的酒液一滴滴流出,故取名“滴流酒”。神功元年(697年),入朝拜相狄仁杰便將滴溜酒晉獻給女皇,武則天品嘗后贊譽為“天下美酒”,封其為宮廷御酒。
河北邯鄲,大名縣滴溜酒廠釀酒車間的工人正在鏟窖泥。
攝影/王振軍
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詩仙李白再次來到魏州,遍訪名勝暢飲美酒后欣然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當詩仙每每思念起詩圣的時候,想到的依舊是昔日攜手在這里一起舉杯對飲的場景。
主宰金元蒸餾白酒新時代
成也運河,敗也運河,隨著元代大運河“裁彎取直”不再經過邯鄲境內,大名府的繁榮就此落幕,中國酒的形態也在這一時期迎來了顛覆性轉變。金元時期,蒸餾酒釀造技術開始在北方出現并迅速推廣開來,到了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叢臺酒業前身 “貞元增燒坊”(今邯鄲叢臺酒前身)于邯鄲城中創燒,從此開啟了邯鄲酒的新時代。
河北邯鄲,叢臺酒業舊址博物館。
攝影/張魁星
邯鄲,擁有眾多亮麗的文化名片,女媧文化、磁山文化、古趙文化、鄴城文化、成語文化等等,你很難在中國找到一座同樣擁有如此之多文化意象的城市,這些響亮的名片成為邯鄲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磁州窯文化
器美如畫,酒美如詩,器與酒相得益彰,渾然一體,邯鄲好酒少不了磁州窯美器加持。宋初至元末長達5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曾生產大量酒器酒具,涵蓋瓶、罐、壺、杯、碗、盆、缸等眾多品類,尤以經瓶、玉壺春瓶、四系瓶等酒器最具代表性,堪稱儲酒器的博物館。正是這些精美的瓷器,讓邯鄲的酒走得更遠。
從磁山文化的釀酒陶器,到磁州窯儲酒容器,陶瓷與酒一路相伴而行,共同成為邯鄲重要的歷史文化名片。“三生三世桃花雨,一半磁州一半春”。今天,以磁州酒業為代表,在精美的瓷器之上開啟了水墨丹青的新演繹。
金元時代蒸餾酒的興起不僅深刻改變了邯鄲釀酒工藝,也同樣影響了磁州窯的瓷器風格,磁州窯粗獷、大氣、厚重、沉穩的風貌由此定型。圖為磁州酒業水墨青花系列。
攝影/郝群英
古趙文化
趙王酒、叢臺酒、戰國風云、王者盛宴、趙王論道、御賜趙王酒,兩千多年后的今天,這座城市的酒仍在演繹那個風云烈烈的宏闊時代。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開放、進取、包容、銳意改革的精神,以廉頗藺相如為代表的“和”文化,早已成為邯鄲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核,并在邯鄲的酒中恣意流淌,透過這些就酒,你能真的感受古趙文化的非凡魅力。
邯鄲境內經常能看到先秦趙國元素。圖為叢臺酒業廠區,將相和雕塑。
圖源/來自網絡
魏晉詩酒文化
如果說曹操將詩酒文化留給了家鄉亳州,那他同樣把魏晉風度賦予了邯鄲,建安風骨與魏晉精神在鄴城。
邯鄲境內的鄴城,這里承載了曹操一生最輝煌的時光。
攝影/王建安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時任東漢丞相的曹操于鄴城筑銅雀臺,聚集了大批文人匯聚于此。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他們把酒宴飲,以酒為媒,創作辭賦,書寫文章,作品風格剛健清新、慷慨意氣,開魏晉文學之先,“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文韻與酒韻開始獨領風騷。如今以鄴城老窖、銅雀臺為代表的邯鄲白酒,依然續寫著魏晉詩酒風流傳奇。
此外,女媧文化、滏河文化、廣府太極文化、趙宋文化,你都能在邯鄲的酒里看到它們的影子。
河北邯鄲,涉縣山鄉婚禮,在宴席上進餐的人們。
攝影/安哥
邯鄲,也是一座千年運河城市。大運河邯鄲段肇始于東漢末期、形成于隋朝、繁盛于唐宋,雖然如今運河雖然早已廢遲,但運河文化與運河酒卻一直延續至今未曾斷絕。
與其它大運河沿線城市一樣,邯鄲也是一座浸潤在大運河里的酒城,這里釀酒業的繁榮同樣離不開大運河的千年血脈滋養。
永年古城,護城河。
邯鄲與運河結緣開始于漢末曹魏時期,官渡之戰后,曹操為了保河北糧草運輸,在黃河與鄴城之間開鑿了白溝,即這一區域永濟渠的前身,其連接了中原與幽燕。
隨著永濟渠的開通,得運河之利,沿線商品經濟開始日益繁榮起來,商業城市迅速崛起,鄴城以東包括今天魏縣、大名、館陶在內的魏州(大名府)逐漸發展成為黃河以北新的經濟中心。憑借運河之利,魏州人口由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13萬,至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暴增至110萬,迎來了人口的巔峰,也成為當時全天下最繁榮的商業城市之一。
邯鄲大運河遺址。隋朝開通的永濟渠和隨后的京杭大運河成為歷代首都及沿線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孕育了北方地區的大運河城市帶與大運河釀酒帶。邯鄲大運河歷史上曾屢經數次變遷,東漢末期稱白溝,隋唐時期以永濟渠、御水、淇水互稱,宋金元時期多稱御河,明清時期稱衛河。邯鄲境內現存大運河共計141.8公里,流域面積701.5平方公里,分別稱為衛河和衛運河。千百年來,邯鄲大運河以其跨越時空長、流經地域廣、歷史遺存豐富的特點,在中國河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圖為衛運河航拍。
圖源/來自網絡
到了北宋初年,大名府一躍升格為陪都(即北宋的北京)。得運河之利、擁陪都之名的大名府自不必說,成為媲美東京的超級城市。“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的宋代釀酒業迎來了新的繁榮,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繁榮的運河經濟為釀酒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便利的水運、帶來了全新的釀造技術和充足的釀酒原糧,釀酒作坊遍布運河兩岸,城市酒鋪鱗次櫛比,其中以金灘鎮陳氏釀酒作坊和城北關玉泉作坊最為有名,也是今天的大名滴溜酒的前身。
如今,大名縣、館陶縣,仍然是邯鄲重要的白酒產地,誕生了大名府酒、滴溜酒、衛河人家、乾隆御酒、陶鄉春、館陶大曲等一眾運河名酒。
建國后的邯鄲酒厚積薄發,以叢臺酒為代表繼續延續千年輝煌。
早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第三(1979年)、第五屆(1989年)全國評酒會上,叢臺酒兩次斬獲國優酒稱號,成功摘得“河北酒王”頭銜,堪稱叢臺酒的里程碑。
作為河北省首家改制成功的酒廠,90年代的叢臺酒迅速崛起,并長期霸榜河北白酒第一的寶座。
叢臺酒始終嚴格傳承了“貞元增燒坊”的釀制要求,注重“曲、糧、水、窖”釀造四寶,恪守“秫稻必齊,曲蘗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的“六必古訓”。歷經五百年風云聚變,最終逆襲為“南有茅臺北有叢臺”的河北名酒之一。
圖源/來自網絡
從地方品牌,到河北名牌,再到全國知名品牌,依托千年文化底蘊,以其悠久的歷史、高品質的產品和不斷創新的精神不斷超越。并以2019年全力打造叢臺窖齡酒系列產品為起點,叢臺品牌的文化張力、品質張力得到迅速釋放,迎來了新的強勢增長。
2021年,叢臺酒整體銷售額提升44%;2022年銷提出了“復興河北第一白酒品牌”的目標,當年售業績首次突破了20億。如今的叢臺酒,已成長為冀派濃香的代表。
河北邯鄲,叢臺酒業舊址博物館。
攝影/張魁星
相關統計顯示,2023年邯鄲市的白酒產量達到17928.0千升,同比增長了83.2%(《邯鄲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勢頭增長強勁。
河北邯鄲,磁縣一家酒廠的員工在酒庫檢測酒質。
攝影/郝群英
7000年星漢燦爛,3000載一脈相承。太行的雄渾與漳河的柔美、趙武騎射風采與魏武橫槊氣度、叢臺上的弦歌與運河里的槳聲,千年歲月里的斗轉星移最終凝結在一杯酒中,向世人靜靜傾訴著邯鄲大地上曾經那澎湃激蕩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