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11月26日-27日北京師范大學聯合全國66家市縣教育局共同發起、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首屆教育局長高峰論壇上,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全面分析了新時代基礎教育面臨的十大新矛盾。
他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取得了輝煌成績。隨著全國脫貧,義務教育的鞏固率有了較大的提高,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教育領域仍然存在著人民的期盼與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政治經濟社會的變革,教育領域的矛盾也隨之發生變化,需要我們面對和解決。
“
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
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矛盾
解決之策: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矛盾主要表現在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城市和農村,以及學校之間的教育發展差距都還比較大。”顧明遠指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質量是關鍵。特別是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沒有農村的教育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教育的現代化。
建議今后的工作要重點關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的教育發展。要吸取扶貧的經驗,東部地區的教育要幫扶西部地區,城市教育要幫扶農村教育??梢圆扇∫粋€省市幫扶一個省市、一個地區幫扶一個地區、一所學校幫扶一所學校的方式進行。而在對口幫扶工作中,最關鍵的是要將重點放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要著重提高農村教師教書育人的水平,提高課堂教育的質量。
“
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矛盾
解決之策:因材施教,辦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
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從精英教育時代向大眾教育時代轉變,追求教育公平變成教育的主要問題之一。
要解決好這個矛盾,就要先解決好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均衡、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辦學的差距等問題。“‘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顧明遠表示,解決好公平和效率的問題,關鍵還是要提高質量,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有觀點認為教育公平講得太多了,影響了天才學生的發展。對此,顧明遠特別提出“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義。”他表示,現在學生的入學機會公平基本做到了。
但教育過程的公平,比如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等問題還比較突出,這是今后在促進教育公平時要解決的。教育結果的公平,主要表現在孩子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取得學習的成功。因此,因材施教,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
大眾教育與天才教育的矛盾
解決之策:在普及的基礎上發現天才,而非拔苗助長。
“我們的學校怎樣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17年前,錢學森提出的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拷問著中國教育人。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拔尖創新人才。但是,怎樣才能發現英才、培養英才?”面對這個問題,顧明遠表示,要在普及的基礎上發現英才,而不是拔苗助長。
“如果過早地強澆漫灌,會適得其反。”顧明遠指出,英才的培養要順其天性,慢慢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再加以特殊的培養。少年班、超常班也要在普及的基礎上發現和培養。因此,大眾教育與英才教育并不矛盾,教育的普及和高質量的大眾教育可以發現更多英才。
“
教與學的矛盾
解決之策:在引導的基礎上,從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
教與學的矛盾在教育界已存在百年以上。
“長期以來,教師和學生分得很清楚,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而現代教育已經打破了這種傳統,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顧明遠說。
1981年,顧明遠提出了“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在他看來,學生的學習是學生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教師的講授和引導是外因,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內因。因為一切知識、技能、價值觀都需要學生自主接受、自己消化。今天的教育,不是學生接受知識,而是需要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技能和價值觀。
顧明遠在分析師與生、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時指出,當今信息社會,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也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因此,今天的教學要從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但是,教師是不可或缺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
“
知識與能力的矛盾
解決之策: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這一矛盾主要體現在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上。傳統教育主要是關注傳授知識,強調記憶;現代教育則主張激活思維,培養創造能力。強調記憶就要多做作業,就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同時抑制了創造能力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的爆炸,記憶式的教育再也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發展能力的主張被提了出來。
顧明遠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靠創新。
“當然發展能力并不排除知識的學習,知識是基礎。問題是怎么學習知識?是記憶還是理解?”顧明遠以清華大學錢學森班的實踐經驗為例,分析了創新能力的五個基本要素:一是內生動力,二是開放性,三是堅毅力,四是智慧,五是領導力。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
解決之策: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
“考試的性質是手段,不是目的,考試的功能是診斷、檢查、選優。學校平時的考試主要是為了診斷檢查學習的情況,以便改進教學,督促學生學習。中考高考是一種選優的考試……”談及考試問題,顧明遠先澄清了這幾個基本概念。他說,現在很多中小學把中高考作為目的,考試成了指揮棒,學校的工作圍著考試轉。而且考試只考知識,以考試的分數高低為標準,忽視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這樣的教育違背了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顧明遠指出,“考試是無法規避的。找到考試與素質教育的平衡,就需要學校轉變觀念,要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從年輕一代未來的發展出發,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個性發展。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的均衡發展。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做到既公平又科學地選拔人才。”
“
“雙減”與提高教育質量的矛盾
解決之策:改革需要學校、教育部門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雙減’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得更好,發展得更好。學生作業負擔減輕了,就有時間鍛煉身體、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參加自己喜愛的活動,使自己真正能得到全面發展。”提及當下全社會關注的“雙減”話題,顧明遠指出推行“雙減”政策的意義所在。
顧明遠指出,在推進“雙減”的過程中又出現了許多新矛盾。比如,學生作業少了,有家長質疑會不會降低學習質量。另外,教師的負擔也加重了。對此,顧明遠認為,“雙減”不僅是教育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和教育觀念問題。
顧明遠說,解決這些矛盾唯一的出路是改革,需要學校、教育部門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調整運行方式,加強教學管理。只有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才能達到“雙減”的目的;教育部門要研究探索,創造“雙減”成功的經驗,增強家長信心;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雙減”的真正目的。
“
技術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矛盾
解決之策:既要培養人的技能,更要充實人的精神世界。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改變著教育的概念、生態環境,及教育形態。教育方式、師生關系、家庭關系等方面面臨著變革和挑戰。
“這種變革使有些學者持技術主義的態度,認為未來教育將顛覆傳統教育,學校要消亡、教師要消失。”顧明遠指出,教育不能單純地持技術主義態度,雖然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但要注意科學技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培養人的技能很重要,但充實人的精神世界更重要。
“思考未來教育,不能持技術至上的價值取向,要應對未來時代的變化。”顧明遠說,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經濟發展動蕩不安、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經濟全球化、人才國際化,面向如此復雜的世界,就需要培養具有高尚品德、勇于擔當、奉獻精神的創新人才。
“
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矛盾
解決之策: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融合的基礎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在顧明遠看來,現代教育是國際化的,需要交流與合作。同時,中華優秀文化是中國教育的根和魂。
他說,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教育是在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中發展的。教育現代化具有民族性、本土性?,F代教育是在本國生長發展的,離不開本國的文化傳統,必然有本國本民族的特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中國教育的基因,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
他又指出,人的培養有共同規律,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發展。中國現代教育是從西方引進的,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教育更需要加強國際化,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教育理念。
“中國教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優秀文化是中國教育的根和魂。”顧明遠在分析了現代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基因后指出,中國教育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將世界先進經驗與我國的優秀文化相融合,使之本土化。在融合的基礎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矛盾
解決之策:做好溝通,為家長賦能。
“學校的目的是立德樹人,改革創新。而家長則要求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理想的大學。”顧明遠在談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矛盾時表示,由于站位不同,家長有時對學校的教育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有時還會發生沖突。比如,學校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但家長又悄悄地給孩子“加碼”。
如何解決?顧明遠建議學校要主動做家長的工作:一是和家長溝通,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學校向家長介紹一些教育的書籍和經驗;與家長研討孩子出現的問題,使家長感到老師真心關愛自己的孩子,從而支持學校的工作。三是學校要認識和充分利用家庭的資源,共同育人。
來源丨《人民政協報》
作者丨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