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前邯鄲學校教育發展概況
(1900—1949)
尚榮生整理
前言
邯鄲是我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古城,春秋、戰國、秦、漢之際,這里經濟發達,城市繁榮,人材薈萃,文化振興。著名學者如荀況、慎到、公孫龍以及《毛詩》的傳授者小毛公(毛萇),注《禮記》的大小戴(戴德、戴圣),都是邯鄲及其附近的人。他們的學說和著作對后人都有一定的影響。東漢以后,由于天災人禍,邯鄲敗落為彈丸小邑,文化教育也一蹶不振。在近兩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邯鄲雖也有個別人物出現于世,不過是吉光片羽,對邯鄲文化并未帶來繁榮。清末京漢鐵路通車后,邯鄲經濟稍有發展,文化教育也有所變化,首次出現了鄉試連捷,春闈雙中的現象,但是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沒落,這也只能是封建文化的回光返照罷了。當時邯鄲城區及其周圍僅有相當于后來高等小學的三所書院:邯山書院(城內西大街,清乾隆十年知縣魏南建)、繼志書院(城東河沙堡村)、五星書院(城西戶村龜臺寺)和相當于初級小學的幾所義學。
邯鄲建立學校是從清朝末年維新運動以后開始的。學校教育在長期紛至沓來的戰火和嚴重的政治斗爭中,經歷了十分復雜曲折的道路。清末維新運動以后,一些有識之士沖破舊思想、舊勢力的束縛和壓迫,創立了新式學校;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愛國知識分子為發展民族文化而拼命掙扎,慘淡經營;在抗日戰爭時期,愛國師生與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一九四五年邯鄲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和領導下,教育工作為支援解放戰爭作出了積極貢獻。
回顧建國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的學校教育概況,對于學校教育發展歷史的研究是有意義的;對當前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也將是有借鑒價值的。這是整理本文的目的。
本文的資料大部分是邯鄲老教育工作者張郁周、張協瑞、張東蓀、郭連慶等同志提供的。這些同志在建國前后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作出了可貴的貢獻,理所應當的受到人民的尊重。
本文分抗日戰爭以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部分,介紹邯鄲學校教育的概況,同時也結合介紹了一些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情況。
第一章 抗日戰爭以前
(1900——1937.7)
一九OO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出亡陜西,次年與帝國主義列強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為了討好侵略者,緩和流治集團內部矛盾,欺騙廣大人民,不得不把她兩年前還視為大逆不道,而宣布廢除的一些新政加以施行。一九O一年七月在西安下詔改革科舉制度,一九O三年公布了張之洞提出的《學堂章程》,一九O五年七月又宣布停止科舉制度……。在當時求學進取、變法革新的社會風尚影響下,邯鄲各書院的一部分秀才,舉人先后考取北京、天津、保定等地的學校,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更有王羹梅、王琴堂、趙承祖等人遠渡重洋,到日本等國留學,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教育。邯鄲第一批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就這樣誕生了。
新式學校的興起和發展 在當時要求辦“洋務”、興“西學”、創辦“新學堂”的潮流推動下,邯鄲知縣龔彥師呈請將邯山書院改名為邯鄲縣立高等小學堂,由王羹梅和葛昌慶(皆清舉人)主持創辦,李蘊青(城內南門里人、清拔貢)任校長。同時,在王化堡、張巖嶺等處創立了初等小學。高等小學的學制為四年,主要課程有:國文、經書、算學、格致(自然科學)、修身(品德修養)、體操、音樂、圖畫等。初級小學的學制為五年,主要課程有:國文、經書、修身、算學、手工圖畫、音樂等。從學校的課程設置即可看出,所謂“新學”主要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在社會科學方面,封建主義文化占統治地位。
金永的善舉 一九O二年邯鄲學校教育雖然開了個頭,但進展很慢。一九O五年錢糖縣監生金永來邯任知縣,他對邯邯教育情況很不滿意。用他的話說:“合境學務僅止城中高等學堂一處,至于初等學堂城鄉雖有十余處,然皆以前義塾舊習,無一合乎奏定章程者。如此興學與無學堂同。若不急籌創辦教育,何由得施民智,何由得開風氣,何由得轉”①。他針對辦學中存在的思想阻力和經費困難問題,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成立勸學所,統管全縣教育,并劃分五個學區,發動紳士們分片包干,動員辦學;二是從例稅車馬支差費每年四萬六千余吊京錢中,拿出一半充作教育經費,并抽出五千吊錢新辦師范學堂一所。經過金永的督導,邯鄲初級小學猛增至五十多所。
勸學所總董王羹梅 金永為加強對學校的統一管理,決定成立勸學所,委王羹梅為總董。王羹梅為清末舉人,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宏文學堂,回鄉后潛心執教,曾在邯鄲創立“漢文講習所”,著有《半耕堂詩話》等書。二十世紀初,西文資本主義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多是通過留日學生從日譯本轉譯來我國的。王羹梅身為留日學生,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他閱讀了大量有關資產階級革命學說和政治法律的書籍,如盧梭的《民約論》、約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具有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思想。他和剛從外地畢業歸來的青年知識分子一起,在邯鄲倡導“新學”,反對“舊學”,宣揚民主革命思想,在學校里推行新的文化知識和教學方法。這對于當時邯鄲落后保守的社會風氣是個極大的沖擊,有力地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辛亥革命后,邯鄲縣署勸學所改名為教育科,王羹梅任教育科長。翌年春季,邯鄲歷史上第一所女子初等小學校在城內文廟成立,王羹梅親自兼任校長,何竹吾任校監,教師有韓婉玉等。韓婉玉,女,滿族,江蘇人。她思想進步,性格開朗,頗有學識,是邯鄲的第一位女教師。學校的學生三十余人,主要課程有:國文、算學、手工、音樂、史地等,還開設修身課,主要講授“女兒經”、“養良集”,宣揚封建倫理觀念。中國封建文化之根深蒂固,由此可略見一斑。不久,王又在城西李家莊建立了第二高等小學。
尊孔復古逆流和反帝反封活動 辛亥革命前后,資產階級新文化雖然得到比較廣泛地傳播,但并未能取代封建舊文化而占據統治地位。袁世凱篡奪革命領導權后,又在“保存國粹”的名義下,加強舊思想對人們精神上的控制。在文化教育方面,則刮起了一般尊孔讀經的復古逆流。一九一四年,北京政府制定的《教育綱要》規定各學校“均應崇奉古圣賢,以尊孔尚孟”②。隨著這股復古逆流的出現,邯鄲文化教育界有些人也在搞尊孔復古的活動。一九一五年,邯鄲縣政府教育科又恢復勸學所的舊名稱。但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不可改變的。反動封建統治階級的倒行逆施和賣國行徑,遭到了人民與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一九一九年,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古城邯鄲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和愛國學生聚集在城內文廟明倫堂勸學所,舉行演講會,明代尚書張國彥(邯鄲城內人)第十三世孫,第二高等小學教師張繼志先生等相繼發言,歷陳帝國主義列強連年侵華的野蠻罪行,要求北洋政府順乎民心,取消賣國條約。會議一致決定成立“邯鄲抗日會”。各校學生自動組織起來,在城區及其郊區村鎮張貼愛國標語,并到東亞煙草公司等內號查禁日貨。這場斗爭強烈反映了我區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這種優秀的傳統對以后邯鄲文化教育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后,邯鄲第三高等小學和孤兒學校紛紛建立童子軍,組織學生進行操演練習;一九三五年“何梅協定”簽定,邯鄲第一高等小學師生異常激憤,在縣政府門前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請愿活動,到西南莊商業區查禁和燒毀日貨;抗日戰爭時期愛國師生在敵人的屠刀下頑強斗爭,毫不畏懼。這些都為邯鄲的教育史寫下了光榮的一頁。
一九二O年,邯鄲一帶久旱無雨,赤地百里,一片荒漠,教育經費極為困難,部分學校被迫停辦。以后直奉軍閥在這一帶連年混戰,苛捐雜稅多如牛毛,邯鄲的文化教育一度處于停頓狀態。
北伐后教育上的曇花一現 一九二八年春天,北伐軍攻克邯鄲。當時,雖然以蔣介石、汪精衛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已經背叛革命,但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在北方廣大民眾中仍有相當大的影響。所以,當奉軍狼狽潰逃后,邯鄲城鄉便掀起了革命的熱潮,而教育界尤顯得格外活躍;毀廟建校,興辦國民教育;宣傳婦女解放,在城內建立“天足會”,剪長發,穿制服,提倡“男女平權”,鼓勵婦女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沖出家庭,走上社會,進校求學。因女生人數激增,原城內文廟的女子初等小學學校改為女子完全小學,同時在北蘇曹、張莊橋等地開設了五所女子初等小學。
這個時期新建和改建的學校還有:
第三高等小學:在城東南堡村,由大寺改建。一九二三年大名鎮守史孫岳以修建邯大公路款剩余項下付資開辦汽路高級小學,旋因經費不支而停辦。一九二八年由縣撥款續辦,改名為三高小,校長李子厚。
第四高等小學:在城東北爆臺寺村,一九二九年創辦。一九三O年初過境軍警搶占破壞,被迫停辦。一九三四年鄉紳楊真卿自捐楊氏宗祠為校舍,第四高小始遷至堤南堡村續辦,校長張昭然。
第五高等小學:設在城北黃粱夢呂仙祠內,一九二八年成立,一九三O年為石友三部傷兵所占,一九三一年石部離邯后又開學。
第一懷幼學校:原名孤兒學校,一九二二年由圣仙道首孟旭九(南宮縣人)等在黃粱夢呂仙祠內創辦。一九二八年遷來邯鄲城內叢臺下,校舍由邯鄲商民捐資修建,經費由沙河縣贊善村善民郭蔭棠捐北關華巖庵廟地一頃四十畝中以八十三廟作為學?;?,不敷之款勸募解決。主持人王琴堂、劉粹然。
鄉村師范學校:一九O五年由縣車馬支差費中抽資,租賃民房開辦,翌年遷至城北天齊廟內,幾年后停辦。一九二二年在城內南街義倉開設師范講習所,后遷至文廟內,一九二七年因天門會占領邯鄲城而停辦,一九二九年重新開學,改名為邯鄲鄉村師范學校。
初等小學的發展更為迅速,猛增至一百五十余所。
在教育內容方面,高等小學增設了英語、歷史、地理、公民等課程。公民課主要宣傳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公民課在一個時期曾改為黨義課。
三十年代末,邯鄲的社會教育活動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先后開設了圖書館(城中鼓樓上)、宣傳講習所(北門里)、群益書局(西南莊街里,后遷至車站附近)、民眾教育館等。雖然設備簡陋,書籍不多,但對于開化思想、增長知識,還是起著一定作用的??上?,這種局面為時不久,邯鄲便又沉沒于戰亂之中。一九三O年九月。軍閥石友三的十三路軍進駐邯鄲城,強行往派糧秣款項達四十余萬元,使邯鄲的經濟遭到極大破壞。石部兵士、傷員分駐于城鄉各個學校及公共機關內,教室被占,教具毀壞,許多學校不得不暫時停辦。以后雖經省教育廳撥發津貼,又在邯鄲城郊開辦義務小學四十余所,但始終未能恢復元氣??谷諔馉幈l后,邯鄲各?;咎幱谕nD狀態。
小結 萌芽于清末維新時期的新文化教育,在二十世紀初葉逐漸在中國得到發展,許多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在新的思想潮流推動下清醒認識到:教育的發展,文化的提高,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國家進步與繁榮的杠桿,是改造社會創造未來的基石。當時,邯鄲學校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開創和發展起來的。綜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進步知識分子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時期先后在縣政府教育機構領銜掛印的,多是在教育界有較高聲望的名流,各校校長也都是精通業務,資歷較深的學者。他們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既管理學校,又揮鞭執教,充分運用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募集教育經費,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推動學校的發展,對教育事業的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學校擁有自主權。在舊中國,學校一般為當地紳士集資籌辦,校長又多是邯鄲一帶有聲望的學者,所以學校享有一定的自主權。用人權是學校行使自主權的一個重要內容,學??梢宰云附處?,對于不稱職者可以隨時辭退,這就保證了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
三、重視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學校是比較重視教育質量的。在課程設置上,除著力抓好主課外,也給予幾門副課以應有的重視,如音樂、美工、體育,從初小到高小整整七年從不間斷。這不權使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而且培養了他們各自的興趣和愛好,提高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學校還針對動蕩不安的社會形勢,注意在教材中增添新的內容,教育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祖國,引導學生勇于追求真理,勇于為祖國而獻身。
當然,教育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受政治、經濟等因素制約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在政治腐政、民不聊生的歷史時期里,教育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一些熱心教育的有識之士,為了學校的發展而苦心孤詣,奔走呼吁,到頭來仍不免四處碰壁,即使是最起碼的教育經費,教師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和正常的教學秩序都得不到保障。如四高校長張昭然,在二十年代是邯鄲教育界的一員猛將,辦學卓有成效,而一旦因病離職,便窮困潦倒,靠乞討度日,最后慘死在街頭。
第二章 抗日戰爭時期
(1937.7-1945.10)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國民黨駐華北的數十萬軍隊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節節敗退。日寇沿平漢路迅速南下,于舊歷九月十五日占領邯鄲。邯鄲是一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它位居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西有邯長(治)公路達上黨,東有邯大(名)、邯臨(清)公路通魯西,南北有平漢鐵路縱貫其中,滏陽河連子牙河直抵天津,水陸交通都相當方便。日軍把邯鄲視為軍事重地,派駐一個日軍旅團司令部(谷口部隊),下轄黑賴部隊、崛部隊、日軍城防司令部、高力部隊等。偽政權方面為偽冀南道尹公署、偽新民學會、偽警備隊和一些特務機關。國民黨軍統局、三青團也秘密在這進而派駐了人員。同時,城郊四鄉有偽軍兼土匪的郭化民、陳潤芝等部在活動。邯鄲成為敵人在冀南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此后八年,邯鄲的文化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度過的。
日本侵略軍統治下的邯鄲教育狀況 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向南敗退,邯鄲處于極端混亂狀態,各個學?;就^k。一九三八年偽縣長楊肇基到任后,著手籌備恢復開學,以進一步加強日偽在思想方面的統治。從一九三九年春天開始,先后恢復和新建的學校有:
第一高等小學:校長楊玉堂(后為張丙林),設三個班,有學生一百三十余人。
第二高等小學(即牛叫河兩等小學):校長謝燦五,設三個班,有學生一百余人。
第三高等小學:校長裴趾南,設一高級班,一初級班,一女子初級班,有學生一百三十余人。
第四高等小學:校長張郁周,設一高級班,一初級班,約九十余人。
第五高等小學:校長李曉嵐:設一高級班,一初級班,一女子初級班,約一百三十余人。
第一懷幼小學:校長王系青,學校附設師資訓練班約六十余人。
第二懷幼小學:校長池昆安,在南關四士堂內,一九三九年成立,由逢春善社善士勸募開辦,后遷至現南關小學地址,設十九個班(其中附設兩個中學班),有學生九百余人,是邯鄲最大的一所學校。
女子完全小學校:校長張郁周,設一高級班,一初級班。有學生一百六十余人。
戶村完全小學:校長張佩丹。
賈村完全小學:校長張愷臣。
河沙鎮完全小學:校長馬全貴。
省立簡易師范學校(南六里寶記煙草公司后院):校長呂天熊,設二個班,三年畢業。
初等小學基本上是每村一所,但由于欠發工資,許多學校名義上開學,實際上停辦。
另外,還在邯鄲火車站附近的大廟內開辦一所城市民眾教育館,館長宋清熙。
學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學二年。學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沿用國民黨時期的。這是因為:一是日本人剛到不久,尚未來得及編寫適合其殖民統治的教材;二是學校里的教師和學生都不懂日文,日本學校的課本難以使用。但偽當局強制學校在有些課程里加進“中日親善”、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等政治內容。
日寇為了加強對中國人民的思想統治,還在邯鄲開設了初等小學教師訓練班,組織教育會、演講會等形式進行奴化教育。他們以東門里小學為試點,強行讓學生讀日語,歪曲中國歷史,宣揚“大東亞新秩序”,“皇軍圣戰之赫赫戰果”,借以欺騙、麻痹少年學生。
日軍為加強經濟掠奪而建立起來的職業學?!∫痪潘囊荒?,日本侵略軍急于結束對華戰爭,以便放手南進,配合德、意法西斯在地中海的作戰,將其在華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偽軍的百分之九十集中到解放區戰場上來,企圖把華北變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后方基地。三月,開始實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北進行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總體戰。
當時的邯鄲,在日偽的嚴密控制下,經濟一時出現畸形的“繁榮”,各種商號店鋪從事變初的三百二十九家,猛增至一千余家,其中為日本人直接或間接控制的棉花、糧行、貨棧、皮貨達一半以上。他們大量地吸收棉花、油料、煤炭、五金廢品,同時竭力推銷日貨。僅棉花一項,每年從邯鄲掠走的就達一千萬斤。為了適應這一掠奪性經濟發展的需要,由日本株式會社棉產改進會出面創辦了“邯鄲棉修學校”,它實際上是駐邯日軍為培養經濟情報和技術人員而專門開設的職業學校。學校有教師三十余人,學生二百余人,配備有日軍一個小隊和四十余名棉警,校長是日本人巖下。還在第一高等小學校內辦起了一個商職班,開設數學、國文、簿記(商業帳目)、會計學等課程,專門培訓商業財會人員。
〖HTH〗抗日政府對文化教育的領導 〖HT〗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我八路軍、新四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敵后,開展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一九三八年春,我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開赴冀南一帶,點燃了冀南民眾抗日的烽火。七月一日,邯鄲縣抗日政府在東扶仁村宣布成立,并把布告貼到邯鄲城內偽縣政府的影壁上,給邯鄲人民以極大鼓舞。廣大愛國青年更是奔走相告,興奮異常。當時有李守亮(現名楊化南)等十六名青年學生結伴到邯鄲縣抗日政府要求參加抗日活動,不久,他們被介紹到深縣,進入河北抗戰學院學習。
為爭取和團結廣大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發動他們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邯鄲縣抗日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九三八年秋季的一天深夜,縣長馬功岑親自攜帶一批抗日宣傳品來到東西孫莊,在第五高等小學愛國教師張協瑞等人的幫助下召開抗日群眾大會,號召人民群眾團結對敵,趕走日本強盜。他特別提到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之時,尤其應當團結起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領導群眾進行抗日斗爭。會后,他同五高的教師學生一起,到學校商討如何開展抗日工作。當時,抗日政府中一部分工作人員對在敵偽統治下做教育工作的知識分子存有不正確的看法,認為他們是在替敵人辦學,是偽教員,這使許多教師壓力很大。對此,抗日縣政府主要負責人來到第四高等小學所在地——堤南堡村,召開有開明紳士和愛國知識分子參加的會議,說明抗日政府相信他們是愛國的、抗日的,號召他們放下包袱,團結人民一道同民族的敵人進行斗爭。與此同時,冀南三專署和邯鄲縣政府印刷了一批抗日課本,秘密送往城鄉各個學校農村學校,多以此作為學校正式課本。當敵人掃蕩或檢查時,便換上敵偽指定的課本或“三字經”、“名賢集”之類的書籍來迷惑敵人。
愛國知識分子冀卓吾 日軍侵占邯鄲后,一部分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感召下,積極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斗爭:城市民眾教育館館長宋清熙、商職學校校長張丙林、女子高等小學校校長張郁周、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教師張協瑞、第二懷幼小學女教師李尊民等,都協助我抗日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第三高等小學校校長李曉嵐還親自把獨生子送到抗日軍隊。特別是冀卓吾先生,更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冀卓吾名蘭亭,字卓五,清末北伐優級師范史地科畢業,是邯鄲學校教育的開創人之一。大革命時期因率領學生進行破除迷信、解放婦女等活動,被人稱為“冀捉虎”,抗戰以前曾擔任過縣教育局局長,在邯鄲教育界頗有影響。“七·七”事變爆發后,學校停辦,冀卓吾回到邯鄲城郊五里鋪家中務農隱居,原偽縣長王曼卿以老熟人的關系多次請他出來主持邯鄲教育,均遭拒絕。邯鄲縣抗日政府成立時,冀卓吾被任命為政府委員、戰委會委員等職,他欣然受命,并毅然將兩個兒子送到抗日前線。一九四O年,冀卓吾的三兒子冀仲猷在邯鄲城郊一帶開展抗日工作時被敵人逮捕。這時,偽縣長楊肇基親自出面,用半規勸半威脅的口吻說:只要冀先生肯出來為日本人辦事,冀仲猷便可無條件釋放,不危及全家人的性命。冀卓吾堅決拒絕。后經我抗日政府做工作,動員他到敵人內部活動,他才到商職學校任教。他利用自己的聲望,瓦解敵人,積極向抗日政府提供情報,營救被捕的抗日學生,開展各種抗日活動,表現了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心。
“星火社”的活動 為了粉碎日軍的強化治安運動,組織和團結愛國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進行抗日斗爭,中共冀南三地委“文救會”和邯鄲縣抗日政府,決定在邯鄲城內的青年學生中秘密組織抗日群眾團體——“星火社”。經過一個時期的緊張準備,于一九四一年四月秘密成立。第一批參加“星火社”的有來自城內各個學校的劉宏圖、吳密、郭連慶、李天錫等八名學生。成立會議上明確了“星火社”的斗爭綱領、社章和領導人,討論并制定了如下工作計劃:
一、秘密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二、團結愛國青年學生,發展星火社員。
三、占領學校的體育部、俱樂部等合法組織,進行反奴化教育。
四、收集敵人情報,瓦解和爭取偽軍政人員。
五、團結進步師生,爭取進步人士。
自此,“星火社”便以商職學校為核心陣地,積極開展各種抗日活動,使敵人惶恐不安。一到九四二年,“星火社”社員發展到七十余人,遍布邯鄲各個學校,其影響從教育界逐漸擴大到鐵路、工廠、商店甚至敵偽軍政組織內部。一九四三年,由于叛徒魏士才和林士杰的出賣,“星火社”遭到重大破壞,二十余名社員被捕入獄,有的英勇就義。其中一部分社員經組織多方營救才出獄,繼續從事抗日斗爭。這時,“星火社”的工作重心已轉移到敵情偵察方面。一九四五年十月邯鄲解放后,四十余名“星火社”社員參加軍管會工作,為邯鄲的恢復和發展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
小結 抗戰八年,敵我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進行著尖銳而復雜的斗爭。在這場殊死的搏斗中,邯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表現出頑強不屈的英勇氣概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反對敵人的思想統治和奴化教育做了大量工作,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抗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第三章 解放戰爭時期
(1945.10-1949.9)
一九四五年八月,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十月初,我冀南、太行兩支大軍會師平漢路,一舉攻克邯鄲城,使晉冀魯豫解放區聯成了一片。不久,邊區政府和晉冀魯豫軍區等黨政軍領導機關由武安縣冶陶村移駐邯鄲,備受蹂躪和摧殘的邯鄲人民終于獲得了解放,古老的城市煥發了青春。
解放初期的教育情況 日本投降時,邯鄲教育由于受日寇殖民統治者的摧殘,已處于氣息奄奄的狀態。多數學校停頓或半停頓。土頑頭子郭化民占據邯鄲兩個月,瘋狂進行反共反人民的罪惡活動,大肆逮捕和關押進步人士,冀卓吾等人也因積極參加抗日活動而險遭毒手。邯鄲解放后,軍管會和縣政府隨即召開了教師會議,充分肯定了廣大知識分子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作用,號召大家團結一心,為邯鄲的建設與發展做出貢獻。十月中旬,邯鄲市民主政府成立,冀卓吾被任命為第一任教育科長。平漢戰役結束后,邯鄲加速了建設的步伐,文化教育經大力整頓,亦出現了新的局面。其后陸續開課的學校有:
第一完全小學(原第二懷幼小學),校長張力。
第二完全小學(原第一懷幼小學),校長張郁周。
邯鄲中學(原第二懷幼小學的中學班和簡易師范學校合并而成,今四中處),校長張泊生
郵政學校:邊區政府為加強郵政建設,培養和提高邊區郵政技術人員而設立的。招收在職干部進行訓練,學習內容以研究業務技術為主,提高文化為輔。第一期學員八十人,于一九四六年七月一日開學。
私立建業會計學校(附設成本會計班):是邯鄲金融業為適應當時工商企業的發展,培養成本會計人員而設立的。修業期限一個半月至兩個月。校長胡景云,副校長王風來。
初級小學恢復較快,城關及其附近村莊如車站、北關、火磨街、春廠、西南莊等十余所學校都先后招生開課。
福利托兒所:一九四六年三月,邯鄲市政府在北門外創辦了邯鄲福利托兒所,收養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無所依靠的兒童四十余名。分設乳兒班和幼稚班。保育員多是經過考試招收的,每天除工作時間外,晚上學習文化課、衛生課及育兒常識等。
高、初小的課程設置與抗戰以前基本相似。中學開設有:國文、物理、化學、算學(算術、代數和幾何)、生物、地理、歷史、體育、薄記(會計帳目)。這些課程中,大部分課本是由邊區教育廳“裕民印刷所”及《新華書店》、《韜奮書店》、《人民書店》等印刷出版的。其中政治課的主要內容是結合當時中國革命的發展進行形勢教育,這對于啟發和培養學生的革命思想是相當重要的。另外,《新華書店》、《韜奮書店》印行的算術教材教法以教、學、做三者合一為基礎,每課均有插圖、心算、速算、作法等實際材料,是當時教師教學的必備工具書。
邯鄲中學的創建與發展 當時,邊區政府對教育工作十分重視。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中共冀南區黨委派冀南三專署秘書長張泊生到邯鄲接收敵偽時期的簡易師范學校和第二懷幼學校中的中學班,在此基礎上成立邯鄲中學。各級領導都要求將中學辦成新型的人民學校,培養革命干部。
邯鄲中學第一批學生共分三個班:原師范學生編為第一班;原中學班學生編為第二班;解放區招收的學生編為第三班。一九四六年六月從中原軍區突圍出來的三十余名青年干部和來自部隊的文工團員編為第四班。
一九四六年,為加強學校教學和干部力量,邊區政府分配從延安來的俞平、徐亞桑及馬競先、張逸國到校任教,市委也派劉克勤來校任校。一九四八年又調靖儒之為副校長,李仲一為教導主任,李子揚為總務主任。
學校新建,困難頗多,但當時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國民黨特務的破壞。偽裝成學生混入邯鄲中學的特務分子活動十分猖獗,對此,學校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社會部的直接領導下進行了堅決的反特斗爭,終于將隱藏校深的敵特分子捕獲歸案。同時,學校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建立了黨的學生支部、干部支部、學??傊Р?。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以邯鄲中學作為建立團組織的試點,在市委的直接領導下起草了團章,定名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還建立了團的外圍組織——民主建國會,編寫了會章,將大多數學生吸收入會。
備戰和參加土改運動 一九四六年六月,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和策動下,背信棄義地撕毀了《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以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各解放區發動了全國的軍事進攻。十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大名,直接威脅邯鄲。對此,中共邯鄲市委發出了緊急備戰的批示并決定對邯鄲市學校隨黨政機關進行疏散,邯鄲中學疏散到曲周公程堡村,第一、二完小到邯鄲縣霍壁村。這時,正值土地改革運動轟轟烈烈開展之際,學校組織學生積極投入到這一偉大的政治運動中,黨員和團員學生還參加了反惡霸斗爭,以社會為課堂接受革命斗爭的實際鍛煉。為了配合土改運動,邯鄲中學的學生排練演出了大型歌劇《白毛女》,在當地群眾中引起很大反響。一九四七年春天,正當邯鄲中學準備回城復課之時,國民黨派美式B25型轟炸機五架,在邯鄲城內投下重磅炸彈及燃燒彈,使邯鄲人民遭到巨大損失。學校根據市政府的指示,暫不回城,到郊區西大屯村,一邊上課,一邊參加土改斗爭。同時抽調三十余名年齡較大的學生參加土改“填平補齊”工作隊。這些活動對學生們思想上、政治上的成長都起了積極作用。
“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生產服務”及“培養干部”方針的倡導 平漢戰役后,各學校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恢復起來,入學率也很高。但是在新的社會環境里,如何跳出舊的教育制度的圈子,將學校改造成為新型的人民學校,為解放戰爭源源不斷地培養和輸送大批的革命干部,是當時教育戰線急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一九四六年六月五日,在威縣召開了冀南第一次教育會議,總結解放區辦學的經驗,商定了教育經費、學制、課程設置及培養師資等問題。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邊區政府教育廳提出的“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生產服務”和“培養干部”的方針,指出:要沖破舊的一套教育制度,明確樹立革命教育的思想,建設為人民服務的新教育③。為了正確執行這一新方針,提倡教育要和社會、家庭結合起來。在教學內容上,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做什么就學什么,不局限于課本;在教學方法上,啟發自學,實行分組教學的小先生制及互助互學制;在學校管理上,發揚民主自覺,通過群眾來教育群眾。
八月十一日,邯鄲市教育界在市民眾教育館舉行教育座談會,研究討論了中學教育方針及教學方案。邊區政府教育廳、邯鄲市教育科、市委組織部、邯鄲中學、民眾教育館等單位二十余人參加了會議。在會上,邯鄲中學校長張泊生報告了該校的發展情況、學生思想動態及學校走職業化道路的初步意見。會議提出:中學教育要堅持執行“培養干部”的方針,針對我區農業落后,工業不發達的現實情況,要努力培養“生產干部”與“中小企業家”,即具有一技之長的中下級干部,使之具備“生產技術、生產知識與為群眾服務的事業精神”。
九月九日,邯鄲市政府教育科召開全市小學教員座談會,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教育廳長晁哲甫、邯鄲市市長王悅塵出席了會議。會議號召:為適應廣大翻身群眾的需要,小學改設“二五制”(每星期二、五入學)、半日班等制度。明確提出了小學教育應教會學生日常生產知識,提高寫信、記帳的能力,并要培養出一批新型的生產勞動者。在教學方法上,會議一致認為:必須丟掉不顧兒童接受能力與需要的注入式方法,應多運用啟發輔助自學的方式。會議決定在全市開始實驗推行新的教育方針④。
這三次重要會議,把邊區政府提出的新教育方針進一步具體化,制定了各項切實可行的措施,改革了教學方法,充實了教學內容,加強學校管理,對邯鄲市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習和生活 一九四六年八月,邊區政府提出:“辦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為人民服務,為生產服務,逐漸走民辦公助的方向⑤。”為了推動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邊區和市的領導同志多次深入邯鄲市有關學校做調查研究工作,親切詢問教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楊秀峰主席在視察市第一完全小學時說:“革命戰爭的勝利敗,國家的興旺發達,跟師生們息息相關,革命的后代要靠老師們精心培養。”教育廳晁廳長在檢查學校工作時也說:小學師生特別辛苦,除教學外,還要做不少社會工作,要搞生產。學校應把學生同生產結合起來,讓學生多參加實際鍛煉⑥。當時,許多學校都購置了紡車、彈花機、軋花機,開辟了生產園地,增添了馬車和牲畜(跑運輸)。那時的生活還比較艱苦,教師實行供給制,每月三元津貼,一年發給一身單衣,兩雙布鞋,被褥等物酌情補貼。晚上學習,學校用煤油吊燈,教師發一盞一個燈頭的花籽油燈,國文教師因批改作業任務較重而發給兩個燈頭的燈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校師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學生主動幫教師打水、清掃,幫學校廚房燒火、做飯;教師注意發揚民主,傾聽學生意見,表現出良好的校風和社會風尚。
蓬勃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 邊區政府把社會教育活動作為整個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高度重視。舉辦了黑板報、廣播臺、劇團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使整個城市沉浸在緊張而又愉快的空氣中。當時,邊區新聞、出版、廣播事業的發展,對學校教育都有很大促進。
《人民日報》 為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一九四六年春,中央局從《新華日報》(華北版)抽調部分力量創建《人民日報》,館址與“新華通訊社”同設在火磨街東口一幢大樓內。五月十五日創刊之日,在邯鄲中學禮堂舉行了創刊典禮茶話會,劉伯承、鄧小平、楊秀峰、張際春、邢肇堂等領導同志參加了茶話會,并發言祝賀。秋季形勢緊張,《人民日報》遷往武安。北京解放后,遷往北京。
邯鄲新華廣播電臺 于一九四六年九月一日正式開始播音,呼號XCHT,長波240公尺、1250千周,短波49公尺、6120千周。播音時間為每日10小時和18小時。播送節目除轉播延安新華廣播電臺XNCB的時事節目外,還播送本區介紹、地方新聞、故事商情、音樂等節目。
華北新華書店 成立于一九四二年元旦,一九四六年初春由太行山遷往邯鄲市。其下設永興印刷公司,承擔《人民日報》與新華書店的印刷任務。新華書店發行的四大雜志——《新大眾》、《大眾科學》、《北方雜志》、《兒童雜志》以及《文藝雜志》在邊區擁有廣大讀者。一九四八年四月,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大解放區合并為華北區,兩大區書店也隨之合并,仍稱“華北新華書店”,總店地址在石家莊,下設冀中和邯鄲兩個總分店。
裕民印刷廠 地址在邯鄲市和平路東大街二O七號,是邊區政府教育廳的所屬單位,主要印行中小學課本,供全邊區學校使用。廠內設“新教育社”,出版《新教育》月刊。該雜志于一九四六年二月創刊,每期出版七千五百份,專供各專、縣、區的教育行政干部及各地小學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心得之用。一九四七年該廠與華北新華書店合并,課本的出版發行也由書店承擔起來。
業余編譯社 為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聯絡部所創辦,地址在邯鄲市郊蔚家莊。該社以襄助邊區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建設為宗旨,代各機關廠礦翻譯外文參考資料及書籍。
《人民畫報》社 于一九四六年七月一日出版創刊號,主要內容以宣傳和平、民主、團結及我區軍民八年來的抗日斗爭為主,形式有照片、木刻、繪畫,并出有特輯。
黑板報 是一種遍及全市大街小巷,以漫畫、歌謠、快板為主要內容的街頭宣傳形式。設有兼職的黑板報記者。一九四六年八月,市民眾教育館召開了“黑板報工作座談會”,強調以民眾教育館為全市黑板報的領導中心,建立縱橫交錯的通訊聯系,以便使各個街道的重要消息迅速報導全市。
宣傳隊 在市民眾教育館的指導下,由市民會、兒童團、姐妹團及產業工人組成六個宣傳隊,在各大街道及路口上扭秧歌,表演小型活報劇,說快板、演唱。
播音臺 從一九四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傍晚開始,邯鄲市許多街道上都有大喇叭高聲講話,傳播著重要新聞和勝利消息。群眾對這項宣傳活動很感興趣。
戲劇 解放初期,邯鄲市可供劇團演出的場所有兩座,一是邊區參議會大禮堂,二是新建的邯鄲劇院。除本市的《新華劇團》(后改為《滏河劇團》)、《文藝工作團》外,太行《人民劇團》、《光明劇團》、冀南《新生劇團》、北方大學《文工團》也經常來邯演出。演出的劇目有《逼上梁山》、《木蘭從軍》、《貧女淚》、《二流子的轉變》、《槍斃崔風梧》、《槍斃盧萬壽》等。劇種以皮黃、河北梆子、評劇居多。為了鼓勵戲劇創作,冀南行署與區黨委還懸獎征求改編《甲申三百年祭》、《竊國大盜袁世凱》的劇本。
小結邯鄲的解放,使這座古老而滿目創傷的城市終于獲得了新生,文化和教育也第一次真正為人民所掌握。當時,抗日戰爭剛剛結束,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和縱容下,挑起了大規模的內戰。四年的解放戰爭中,全國絕大部分城市和地區都為炮火硝煙所籠罩。在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中,邯鄲市的教育事業在邊區政府的關懷和社會的支持下得以迅速發展,這對于全國解放后,把文化教育盡快納入國家建設的軌道是具有開拓意義的。
“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生產服務”和“培養干部”的方針,是邊區政府為把學校從舊的教育制度下解放出來,逐步建設成為新型的人民學校而提出來的。在這一新的教育方針指引下,邯鄲市各學校為支援解放戰爭輸送了大批的干部,為國家建設培養了人材。
一九四九年夏季,冀南行署在威縣召開了冀南區中等教育會議,進一步明確在解放戰爭高歌猛進之時,應防止教育走舊的道路,而朝著新的正規化的方向發展,并對學校的課程內容、畢業年限都做了具體規定,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為文化教育的飛躍發展做了必要的準備。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從此,邯鄲市的教育事業在它發展的史冊上又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ū疚膬热莶缓宸宓V區,因該區是解放后由武安、磁縣兩縣部分地區劃歸而成,這個區的情況俟后另文敘述。)
注釋
①《東方雜志》九卷《邯鄲縣金令永請將差徭折價革除中能提作學堂經費并設立官車局供支差稟并批》。
②翦伯贊:《中國史綱要》177頁。
③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消息。
④一九四六年九月九日《人民日報》消息。
⑤楊秀峰:《邊區一年來的和平建設》。
⑥張郁周《解放前后邯鄲教育狀況和邊區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關懷》
原文鏈接:http://www.xiaotujia.net/rujiazhai/2022-05-09/2338.html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